栏目分类

热点资讯

最新动态

你的位置:恒达注册 > 最新动态 > 是谁选了胡亥?一份出土竹简证明司马迁让赵高和李斯背锅两千年_秦始皇_正书_秦朝

是谁选了胡亥?一份出土竹简证明司马迁让赵高和李斯背锅两千年_秦始皇_正书_秦朝

发布日期:2025-06-26 07:51    点击次数:191

秦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极短的一个朝代。由秦始皇亲手创建的庞大帝国,在他去世后仅仅三年就迅速瓦解,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在秦二世胡亥手中轰然崩塌。

秦二世的昏庸无疑是导致灭亡的主要原因,但关于他继位的真相,千百年来人们主要依赖的是西汉时期司马迁撰写的《史记》,因为早于此的文献几乎没有相关记载。

长期以来,普遍观点认为秦始皇死后,胡亥为了夺取皇位,与权臣赵高及丞相李斯密谋篡位,并没有得到秦始皇的正式认可。

然而,近来出土的西汉文献《赵正书》提供了全然不同的视角,震惊了学界和公众——原来胡亥竟然是秦始皇钦定的合法继承人。

展开剩余85%

在秦朝覆灭后漫长的两千多年中,人们一直相信秦始皇未能明确指定继承人,最终由小儿子胡亥抓住机会,在赵高和李斯的帮助下夺权,还残忍地铲除了所有潜在的竞争者。

这个版本来自司马迁的《史记》,自古以来成为人们学习秦朝历史的主要资料。

不过,也有不少学者质疑《史记》关于秦朝的叙述,其主要理由有二:第一,司马迁生活在秦朝灭亡后百余年,其记述大多来自口耳相传,缺少直接佐证;第二,他对秦始皇的评价偏向负面,难免带有主观色彩。

那么为何关于秦朝的资料如此稀少?关键在于秦朝灭亡后,楚汉争霸期间,项羽攻入秦都咸阳,放火焚烧了秦宫殿和大量档案文献。

作为统一六国的秦始皇,秦宫内必定收藏着大量六国及秦朝的官方文书,这场大火几乎将这些珍贵文献化为灰烬,幸存的只有零星的口述和少数知情者的回忆。

司马迁在百年后的记录,无疑是建立在有限信息和传闻之上的整理,难免有不完整或偏颇之处。

尽管如此,《史记》作为秦朝历史的唯一详细记载,仍被视作权威,但随着现代考古学的进展,许多出土文献开始挑战这一权威。

其中,名为《赵正书》的竹简文献首次揭示,胡亥的继位非篡位,而是秦始皇临终所立的正式旨意。

《赵正书》中记载,丞相李斯与御史大夫冯去疾冒死进言,请求秦始皇立胡亥为继承人,秦始皇回应“可”,明确表达了同意。

该文献描绘了秦始皇临终时忧虑长子扶苏性格软弱,不适合治理国家,最终接受大臣建议由幼子胡亥继位的经过。

尽管《赵正书》仅以简短的“王曰:‘可。’”三字确认决定,仍赋予了胡亥继位以正统性。

有人对此提出质疑,认为秦始皇仅是口头应允,缺乏书面诏书作为正式凭据。但从政治常理出发,重要的继位决定通常不会仅凭口头承诺,可能相关文件已遗失或未被《赵正书》记录。

对秦始皇来说,虽然扶苏是他花心思培养的长子,但扶苏在政治立场上与父亲存在较大分歧。

据《史记》记载,扶苏曾劝阻秦始皇实施焚书坑儒,认为天下刚定,儒生众多,贸然打压恐引发不安,这触怒了崇尚法家的秦始皇。

在《赵正书》中也提到,秦始皇担心扶苏过于温和,继位后难以维持政权,最终同意了李斯和冯去疾的建议。

秦始皇虽知道胡亥年轻且缺乏政治手腕,但对李斯等大臣深信不疑,认为他们能够辅佐幼子,确保政权稳固。

然而,秦始皇未料到赵高的野心极大,扶持胡亥登基后,赵高逐渐掌控朝政,成为导致秦朝迅速崩溃的关键人物。

虽然《赵正书》是出土文献,其真实性依旧存在争议。

专家们分析认为,《赵正书》成书时间虽早于《史记》,却仍距秦朝灭亡数十年,且考虑到大量官方档案在咸阳大火中被毁,文献内容可能掺杂了传说和口述成分。

毕竟如此详尽记录秦始皇临终对话的可能性较低。

但无论如何,《赵正书》的发现极具意义,它提醒我们不能仅依赖单一史料,而应从多角度、多版本中综合分析。

正是因为有《赵正书》,我们才得以看到胡亥继位问题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叙述,极大丰富了对秦朝历史的理解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上一篇:旭辉2024答卷:减亏、降债及化债

下一篇:没有了

Powered by 恒达注册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