栏目分类

热点资讯

关于恒达注册

你的位置:恒达注册 > 关于恒达注册 > 83年,大别山来人看望徐向前,说了一番话,老帅听后从此不过生日

83年,大别山来人看望徐向前,说了一番话,老帅听后从此不过生日

发布日期:2024-08-25 09:13    点击次数:168

说起徐向前元帅,你会想到什么?

我第一时间想起,也是印象最深刻的有两点。

一是他卓越无比的军事才能,这是天赋异禀。

二是他谦逊低调的品格,这是后天养成。

古往今来,军事才能突出,战功卓著者,往往难免傲气乃至狂妄,以至结局凄惨。

徐向前不然,他把这两点完美结合在一起,既战功卓著,又低调谦虚,受到全党、全军和全国人民的一致敬仰,且多次力挽狂浪,功莫大焉。

十大元帅中,徐向前是倒数第二个去世的,终年89岁,仅次于1992年去世的聂荣臻。

这不是偶然,而是必然。

除了徐向前本人身心素质好之外,还因为他识大体,顾大局,懂得为人处事,所以历经坎坷,却屹立不倒,高寿善终。

徐向前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,一期人才济济,不乏陈赓、蒋先云、贺衷寒这样的“明星式人物”,在校期间便璀璨夺目,光彩照人。

出身普通,不善言辞的徐向前,扔在人堆里毫不起眼,表现也平平。

据说,时任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有一次考察学生,轮到徐向前时,见到徐向前“其貌不扬”,沉默寡言,甚至有些木讷,当下心生不悦,断定此子将来没什么出息。

事实证明,蒋介石完全看走了眼。

徐向前是典型的“人狠话不多”,能说会道不管用,战场之上见真章,不然就是纸上谈兵。

土地革命时期,徐向前是黄埔军校一期生中最早走向高级军事主官,独当一面的将才。

徐向前担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时,鄂豫皖、川陕革命根据地历次反”围剿“,大多以他为主指挥,把国民党打得狼狈不堪,成为指挥消灭敌人最多的红军将领之一。

后来,蒋介石提起徐向前,禁不住顿足叹息,后悔看走了眼。

讲到徐向前,不得不提红四方面军。

红四方面军是出了名的猛将多、勇将多、不怕死的多,善打大仗、硬仗、恶仗,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徐向前的指挥是分不开的。

历次战役战斗中,徐向前总是身先士卒,冲锋在前,哪里的战斗最激烈,他就拿着驳壳枪出现在哪里,靠前指挥,从不畏惧。

徐向前的亲密战友、曾任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政委的李先念说:

“徐向前同志具有惊人的军事胆略,从不知恐惧为何物。越是大仗、硬仗、恶仗来临,他越是生龙活虎,精神百倍。”

不过,善打硬仗的“狠人”徐向前,却也有“软”的一面。

这种“软”主要体现在关爱上,特别是对待士兵和父老乡亲,他做到了真正的关心爱护。

第一是对士兵的爱,可谓爱兵如子。

徐向前出身行伍,深知士兵不易,干部与士兵的关系,就是鱼和水的关系,干部必须明确树立“为兵服务”的思想,一切工作都要从士兵出发,以士兵为基础。

每次开会,徐向前经常教育部下爱惜士兵:

“身为干部,一定要爱兵。每个干部必须懂得,有了士兵才要干部,不是有了干部才要士兵。我们要把战士看成我们的亲兄弟,当做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爱护。”

徐向前爱兵如子,战士们对他真心服气,红四方面军的战斗力自然首屈一指。

第二是对父老乡亲的爱,可谓牵肠挂肚。

徐向前是山西人,在五台山长大,可他真正成长的地方,却是大别山。

最让他牵肠挂肚的也是大别山。

1929年,徐向前被派到鄂东北,开始展现卓越的军事才能,广袤的大别山,成了他尽情挥洒的舞台。

短短两年内,徐向前多次指挥击败敌军围剿,不断壮大鄂豫皖革命根据地,红四方面军非但没被剿灭,反而越打越多,一度发展到8万人。

因为这段艰苦光辉的斗争历史,徐向前对大别山感情很深。

全国解放后,徐向前经常想起大别山,怀念与战友们并肩战斗的岁月,惦记老区的父老乡亲,只因事务繁忙,一直没再回去看看。

1983年,大别山老区的几位同志来北京汇报工作,顺便探望徐向前。

这一年,82岁的徐向前健康不佳,又生了病,正卧床休息。

听说大别山来人了,徐向前很激动,挣扎着要起来,接待对方。

可他身体虚弱,站立不稳,只好坐在躺椅上,跟大家交流。

“老区的情况怎么样?经济发展如何?老百姓生活怎么样?”

徐向前连问3个问题。

老区来的同志你一言,我一语,纷纷讲起老区的经济发展成就。

一开始,徐向前还很高兴,不时插话问上一两句,可越往后,他的脸色越不对,明显透着不高兴。

“你们讲了这么多,群众的生活到底怎么样?有没有吃不饱饭的?”

徐向前忍不住打断了。

这一问,顿时冷了场。

大别山老区的几名同志面面相觑,都不说话了。

原来,看到徐向前健康状况不佳,大家不自觉地形成了默契,只报喜,不报忧,以免老帅担忧,心中着急,影响身体。

看到这一幕,徐向前更不高兴了,面色一沉,就要生气。

这时,一名年轻的干部发话了:

“您还记得七里坪吧?我们下去做了一次调查,那里的群众生活依然很苦,很多老百姓靠天吃饭,没有多少收入……”

说到这里,他悄悄看了徐向前一眼,见老帅正凝神倾听,便继续说下去。

“有个姓王的,全家7口人,只有6个碗……”

徐向前听了,不自觉地从躺椅上慢慢坐了起来,他似乎忘记了身体上的病痛,嘴里喃喃重复着:

“7口人,6个碗,只有6个碗……”

大家赶紧搀扶徐向前坐下,徐向前又详细问起贫困群众的情况。

老区的同志们走后,徐向前心潮起伏。这天晚上,老帅辗转难眠,整整一夜没有合眼。

几天后,徐向前82岁生日,身边工作人员准备给他做寿。

按照北方民间习俗,人到了六十岁开始过生日,俗称“过寿”。

整十年的大寿很隆重,到了八十岁以上,更是每年必过,不能遗漏。

徐向前一向勤俭节约,很少过生日,但从70岁开始,工作人员开始给他做寿。

可82岁生日这天,工作人员做准备时,徐向前却闷闷不乐地说:

“不过了。”

工作人员很纳闷,为什么呢?

“老区群众那么苦,我过什么寿!”

工作人员不解,因为徐向前做寿,其实就是比平时多做点菜,便劝他别想太多。

可徐向前坚决不肯,

“你们知道吗?老乡7口人,只有6个碗,我心里不安啊!”

工作人员沉默了。

从此以后,直到89岁去世,徐向前再也没有过过生日,只是在85岁大寿时,和大家一起照了张合影。

即便如此,徐向前还是连续几天经常念叨:

“7口人,只有6个碗……”

不管人在哪里,他的心里都始终装着大别山老区的群众。

徐向前关心老区群众,不是停留在口头上、心头上,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。

大别山老区的同志走后,徐向前想了很多。

大别山是革命老区,群众为革命付出了很多牺牲,做出了重大贡献,怎么到了现在,还穷得吃不饱饭?甚至连吃饭的家伙什都不够用?

而且,据他了解,像大别山这样的革命老区不在少数,陕北、沂蒙……越是革命老区,越是贫困落后。

这究竟是什么原因?是因为老区牺牲太多,还是因为交通闭塞,思想僵化?这恐怕需要深入调研一番,才能有一个总体判断。

要是再年轻十岁,徐向前一定会亲赴老区,看望那里的群众。

可他老了,病了,实在走不动了。

经过一段时间思考,徐向前向党中央提交了一份《关于请关注老区建设的意见》,希望中央对大别山在内的革命老区投入更多支持,帮助老区群众脱贫致富。

老帅的意见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,因为这确实是一个共性问题。

1984年,中办国办印发了《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》,统一部署帮助老区人民脱贫,由中央和河南、安徽、湖北三省两级政府,对大别山区的贫困县给予扶持。

在中央的关怀下,大别山区的经济开始好转,开始由自然经济逐步走上商品经济发展轨道,人民的生活面貌开始发生变化。

1986年,党中央和国务院又做出《关于注意用科技开发大别山的指示》,安排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带队,组成一个14人的考察组,深入大别山区进行考察,召开了安徽、河南、湖北三省参加的科技开发大别山座谈会。

一个多月后,一份《关于考察大别山区的汇报提纲》呈上了中央领导的案头,同时也出现在徐向前面前。

报告认为,大别山地区贫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战争创伤、思想僵化,资源破坏,水土流失、生态失衡、交通落后、信息闭塞,等等因素都有。

总之,革命老区脱贫致富,任务艰巨,但未来三到五年有希望先脱贫,这既需要上级的大力扶持,也需要当地人民的努力奋斗。

紧接着,国务院宣布成立老少边穷地区办公室,作为专门负责扶贫开发的议事协调机构,我国系统化的扶贫开发事业从此开启。

看到这一系列重大举措,徐向前眼眶湿润了,老区群众有希望了!

1990年9月21日,徐向前与世长辞。

徐向前病重期间,多次对妻儿说:

“我的遗言有三条:一是不搞遗体告别;二是不开追悼会;三是把我的骨灰撒到大别山、大巴山、河西走廊和太行山。”

老战友李先念前来看望,老帅再次郑重提出上述请求。

李先念含泪点点头,答应了。

11月1日,一架专机悄然飞往大别山。

遵照徐向前的遗嘱,他的一部分骨灰被撒向大别山。

就这样,徐向前安息在了大别山,这里是他生前战斗的地方,这里长眠着生前和他一起战斗过的战友们,这里有他最牵挂的老区群众……

如今,我们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徐帅泉下有知,可以欣慰了。



Powered by 恒达注册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